行業動態
行業動態
繼三一重工斥資27億元收購德國企業普茨邁斯特之后,柳工也斥資并購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SW公司工程機械事業單元。同期,徐工機械正謀劃并購混凝土工程機械巨頭德國企業施維英(Schwing)公司……
中國頂級工程機械制造商如今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系列海外并購事件紛至沓來。雖然人們對海外并購并不陌生,但若倒退20年,中國企業往往扮演的是被并購的角色。現在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專家認為,這場跨國并購潮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逐步成熟的標志,是中國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海外并購潮集中爆發的背后,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走出去實現壯大
早在此次海外并購潮到來前的2008年,中聯重科就以2.71億歐元為代價收購了意大利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100%股權。時間證明中聯重科的選擇沒有錯。在收購CIFA時,中聯重科保留了原管理和生產團隊,成為第一家這樣做的大型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3年來,被收購的CIFA成功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并于去年開始盈利。中聯重科則收獲了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的支持而得以高速發展。
近年來,美國經濟疲軟與歐債危機不斷蔓延,為有準備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良好契機。部分企業抓住機遇,在工程機械發展競爭的浪潮中,為中國工程機械由制造向智造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創紀錄:交易數量207宗,金額達429億美元;進入2012年,并購勢頭更加猛烈,很多收購對象都是全球一流企業。中國工程機械巨頭的海外收購,并非僅僅拆除生產線運回國內,其所追求的是品牌認知度和分銷網絡,并實現將中國推上全球最大工程機械出口國寶座的目標。
海外業務重要性凸顯
目前,全球工程機械市場規模達1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完全能大施拳腳,走出去并奪取更大份額。2010年全球50大工程機械制造商中,中國制造商營收占比達15%,而2003年僅為1.6%。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要實現這一快速增長,海外并購無疑將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做大做強的捷徑。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表示,將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并購、整合資源,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加大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支持。他指出,未來我國將加快與重要經貿伙伴的投資保護協定談判,消除市場準入障礙,強化投資權益保護;加強對企業的風險提示,完善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指導企業應對海外反壟斷審查和訴訟。
這對于正處在發展轉型階段的中國而言勢在必行。由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云未散,歐洲大量企業面臨產品銷量下降、拖欠供應商貨款與員工薪資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面,這不僅調動了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積極性,更為中國企業迅速提升綜合實力、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這些并購若能順利完成,對于擴大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品牌海外影響力、吸納國外工程機械企業先進技術、提高中國產品品質均具有實質性作用。相比通信、汽車行業命途多舛的海外并購,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并購之路則較為順利。此外,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近年來還注重加強了海外商標和專利布局,為并購順利進行打下基礎。
并購需加強風險防范
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營銷和制造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海外并購等手段對全球市場的不斷滲透或深入,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國際化拓展定將步入更高、更新的階段。由此,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中的影響力將迅速提升,取得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話語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海外并購就已逐步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雖然不乏成功案例,卻也著實存在不少失敗的教訓。如2004年,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了韓國雙龍48.92%的股權,但此次收購一度導致雙龍員工罷工。此后,柳工在對波蘭HSW工程機械業務單元進行收購時曾一度暫停。一番波折后,雙方才最終達成共識。
分析師認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而這些失敗的案例就越需要得到正視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應允許一些失敗的存在。
盡管現在中國企業對并購的理解與認識已趨于成熟與理性,但風險依舊時刻存在,并購仍需謹慎。業內人士表示,世界范圍內的企業成功的并購案例其實并不多。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一定要明確目標:為什么需要那個企業?能不能控股?資金問題能不能解決?因此,海外公司的收購要慎之又慎,盡可能規避風險,才能真正做大做強。無論如何,并購給了國內企業近距離參與國際市場的機會,也將推動完成工程機械十二五發展戰略的目標———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由粗放型、模仿型、數量型向科技創新型、質量型、效益型轉變。